从奥运盛事到世运激荡,匈牙利记者镜头下的中国印记

2025-11-04 07:50:31

奥运会结束后,他带走了一整箱纪念品:帽子、扇子、吉祥物、媒体包,全都被珍藏在他家中那个“微型奥运博物馆”里。

他曾拍摄过南京青奥会青年选手在选手村的互动,也记录了北京冬奥会雪花造型主火炬的点燃过程。

不同的赛事让他看到了中国多样的面貌:从奥运会的恢弘,到青奥会的青春气息,再到冬奥会的冰雪浪漫。

对他而言,成都世运会的体验又是另一种色彩——街头随处可见的新能源汽车、赛场外安静巡逻的机器人、志愿者手里递上的热茶,都构成了他对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象。

在里约残奥会的赛场,他捕捉到过这样一个细节:中国轮椅击剑选手荣静在夺冠后,与获得铜牌的匈牙利选手克拉伊尼亚克相互擦拭眼泪。

那一刻没有国籍与语言的隔阂,只有在同一条赛道、同一场比赛中付出过的共同理解。

这样的瞬间,他在世界各地的体育赛场上都见过——年轻人跨越肤色与地域的拥抱、对手之间的击掌、失败者对胜利者的微笑。

在成都的比赛间隙,他会走上街头拍摄,不仅是风景,还有人。

他注意到小吃摊前排队的市民、在公园里打太极的老人、地铁站里有秩序的乘客。

镜头之外,他也会和同行的记者聊起这些细节。

有人对成都的慢节奏感到惊讶,有人对赛事组织的紧凑与高效印象深刻。

他则更喜欢把这些元素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,用影像去呈现赛场内外同时发生的世界。

世运会的比赛项目里有很多匈牙利选手擅长的领域,比如龙舟和蹼泳。

龙舟比赛的现场,鼓声与呐喊声交织,水面上桨叶整齐入水的节奏令人着迷;蹼泳,则是在水下极速滑行,运动员戴着长长的脚蹼,像鱼一样切开水流。

他拍摄这些项目,不仅仅是因为有本国选手参与,更因为它们在主流体育报道中鲜有露脸的机会。

成都的场馆内外,科技元素格外显眼。

比赛场馆内,自动化的摄影轨道在赛道边滑行;场外,5G信号让海量的图片和视频几乎无延迟地传回编辑部。

他会用手机快速拍下花絮瞬间,上传到社交平台,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少见的运动形态。

在他的工作日程里,每天的拍摄时间通常超过15个小时。

清晨,他会提前到场踩点,熟悉光线变化和拍摄角度;比赛中,他需要迅速捕捉关键画面,在选手出手、冲刺、撞线的瞬间按下快门;晚上回到酒店,他要立刻整理素材、挑选照片、撰写配文。

这种高强度的节奏,他已经坚持了近三十年。

他对中国城市的变化有着直观的感受。

2008年,北京整洁的街道和现代化的建筑让他印象深刻;如今,成都街头的新能源汽车队伍、智能服务机器人、无人机航拍画面,已经成为比赛转播的一部分。

对他来说,这些元素不仅是背景,也是故事的一部分。

每一次赛事,他都试图用照片去呈现运动员的“纯粹”。

他认为,公平竞争是孩子的天性,而赛场上的年轻人往往能保留这种天然的热情与真诚。

在他拍摄的作品里,既有运动员全力以赴的表情,也有他们放松时的笑容。

他喜欢把这些不同状态放在同一组照片中,让观众看到竞技体育的另一面。

世运会的赛程很紧凑,很多比赛项目之间需要快速切换。

对于摄影记者来说,这意味着频繁地更换器材、调整拍摄参数、奔走在不同场馆之间。

即便如此,他在成都的几天里,依然抽空去拍了不少城市的细节,比如锦江边的夜景、宽窄巷子里的行人、春熙路的街头艺人。

这些照片和赛场画面一起,被他发回给欧洲的媒体。

成都的观众热情而专注,哪怕是一些相对冷门的项目,也能吸引不少观赛者。

赛场内的加油声此起彼伏,观众席上不乏全家出动的身影。

他注意到,有些孩子模仿运动员的动作,试着在空中比划击球或划桨的姿势。

这些细节,往往比奖牌榜更能反映一场赛事的氛围。

结束成都的工作后,他的行程表上已经排满下一站的赛事报道任务。

皮划艇、欧洲锦标赛、世界游泳赛,每一场比赛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现场感。

而他要做的,是用镜头,把这些瞬间定格下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